和一名家長傾談,他的孩子有讀寫障礙,就讀於某著名小學。學校提供予孩子的支援很少,孩子雖盡全力追趕學校的進度成績仍然不理想且被要求留班,全家人感到非常沮喪。幸運地,家長於另一間學校給孩子找到學位,那學校推崇活動教學而且聞説老師很包容。

家長:「唯一問題,就是那所學校不是名校。我自己也於名校畢業,於我的朋友圈裡,子女沒有讀名校或多或少會被看低……你認為我應該安排孩子轉校嗎?」

我:「我不能替你選擇,不過如果我是你,會選擇一間能讓孩子愉快、有效學習的學校。而且,除非你容讓別人用標籤來定義你和孩子,否則沒有人能看低你們。」

我們這個社會,名校的光環經常被人無限放大。近日,好友便告訴我,她認識一些家長,因為自己是名考生而子女卻考不到名校,所以覺得這是世界末日,並終日茶飯不思。而另外一些家長,又因為子女被神校取錄,頓時覺得「人生滿希望、前路由我創」,甚至要在幼稚園的WhatsApp group 提議同學們穿小學校服影幼稚園畢業相,好讓所有人都知道他的孩子入了神校……

作為父母,當然想子女能入讀心儀學校,不過這些迷戀名校的行為實在令人嘆息。總覺得,一個人的自我價值如果是建基於他出身哪所學校,那實在很可悲。而比可悲更可悲的是,那些為着自己因為從名校出身而沾沾自喜的人,往往又會在有子女後,不期然把自己的價值與子女是否就讀名校掛勾。

是放下光環?還是擁抱虛榮?

期望那與我交談的家長能作一個有智慧的選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