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一向並不熱衷手作或自製東西。一來因為我手肌並不特別靈活,二來因為手作很花時間,而買往往比自製便利得多。
但我發現,在過去停課的日子裏,我們一家自製了很多東西,包括遊戲、面膜、果汁、扭蛋機、貼紙等。我們的自製品雖然不及現成的產品精美,但孩子卻很享受自製東西的過程,而且在過程中,他們的創意亦得以發揮。
這讓我想到了Dale Dougherty 提出的 Maker Education。Dale Dougherty提倡當孩子學習時,應讓他們有更多落手落腳、嘗試製造東西的經驗。他在2011年的TED講座中提出 “We are all makers. We are born makers. We don’t just live, but we make. “
可惜,香港的教育往往側重於「做」東西而非「造」東西。當我們安排孩子們做功課、做練習、甚至幫手做家務時,我們大多希望他們能夠跟着指示,順利並準確無誤的完成那些工作。我們希望他們能 Do the right thing,而不是Create a new thing。
「做」固然重要,但「造」也有它的價值。當我們安排孩子創造及自製東西時,我們不但能提升他們的創造力,更能提升他們的解難能力及鼓勵他們發展出一種「突破框框、不怕失敗」的精神。在這次停課中,我便深深體會到讓孩子自製東西的好處,我也決定即使他們復課後,仍然多讓他們有「造」東西的機會。
而且我發現讓他們自製東西,也有一個文獻裏面沒有提及的好處,就是「替父母們慳返啲買玩具嘅錢」。前幾天兄妹二人告訴我他們想要一個玩具結他。我還未來得切回應,扌扌忽然興奮的提出:「不如我們用紙巾盒自製一個結他,那麼便不用買!」雖然製成品根本完全不像一個結他,但他們自己很滿意之餘我又可慳返啲錢,簡直是皆大歡喜!